当前位置:

泉州勇当弄潮儿:“晋江经验”心无旁骛做实业

时间:2020-01-14 来源:未知 作者:admin   分类:晋江花店

  • 正文

  9月5日,福建省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,介绍了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。据悉,泉州古称刺桐,是东南重镇、全国著名侨乡、中国海上丝绸之的起点。以来,特别是党的以来,泉州大力传承“晋江经验”,始终实体经济当家,总体实现稳中有进、稳中蓄力:2013-2018年,泉州P年均增长9.3%,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0.1%,亿元企业数从1704家增加到2692家,制造业占P比重稳定在50%左右;2018年,泉州全市P达8468亿元、占全省23.7%,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两成和四成。

  据了解,新中国成立70年来,特别是以来,泉州实现的历史性的进步和变化,概括起来有“四个一”:从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到小康富裕。“泉州人稠山谷瘠,虽欲就耕无处辟,州南有海浩无穷,每岁造舟通异域”(北宋·谢履《泉南歌》)。这样的自然经济状况,形成了泉州独特的人文历史。1949年全市P1.33亿元,1978年人均P排在全省末位。发展到2018年,泉州全市P达8468亿元、占全省23.7%,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两成和四成。

  从工业基础一穷二白到制造业大市。新中国成立时,泉州工业大部分是手工作坊,又地处海防前线,常年投资少,工业基础长期薄弱。以来,泉州抓住中央给予的“特殊政策、灵活措施”,旗帜鲜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,蕴藏在侨乡大地的商品经济意识被了。一批农民卷起裤管、洗脚上岸,做起了“小商品、大市场”,拉开了“三来一补”的乡村工业化,民营经济迅速成长。1978年到2018年,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7.3%,1993年甚至一年就翻了一番。2018年,工业规模1.82万亿、约占全省1/3,形成了纺织服装、鞋业、建材家居、食品饮料、工艺制品、机械装备、石油化工7个千亿产业集群。

  从“乡镇企业一枝花”到县域经济竞相发展。1984年泉州诞生了全省首个亿元镇——陈埭镇,被誉为“乡镇企业一枝花”。当时,福建省委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,泉州也素有亲帮亲、邻带邻、抱团发展的传统,纺织服装、鞋业、建材家居等迅速发展,形成一县为主、多县分布、成龙配套的产业集群。泉州县域经济蓬勃发展,晋江、石狮、南安、惠安、安溪5县(市)多次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。2017年晋江成功申办第十八届世中运,1998年上海曾经举办第十一届世中运,晋江作为县级市举办世中运,充分说明了福建县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。

  从“南北一条街”到环湾城市格局。泉州市民把当年老城区描述为“一二三”,即“南北一条街、东西两座塔、上三岗亭”。1978年,建成区仅7.74平方公里,相当于宋元时期的规模。今天的泉州,古城实施“生态修复城市修补”国家试点,新城“沿江、环湾、面海”发展,环湾建成区面积226平方公里,人口189万。海陆空综合交通体系完善,泉州晋江机场旅客吞吐量超过744万人次,在全国235个通航机场中排名42位,2018年增速全民航第一;港口吞吐量吨;铁通车里程360公里;19条高速公通达全境,绝大多数乡镇都能在20分钟内上高速。泉州曾经“市井十洲人”,也沉寂过几个世纪,正是,正是“一带一”建设,泉州成为当代海丝战略支点城市之一,相继举办中阿城市论坛、海丝国际艺术节、金砖国家理政研讨会等重要活动。

  党的以来,泉州全面贯彻新发展,大力传承“晋江经验”,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。为此,泉州多措并举,主要举措有:抓产业链,做强“三个板块”,具体做法是高新板块抓建链,近年来,泉州高新产值年均增长近20%,2018年近3000亿元;传统板块抓强链,泉州一方面提升产业链韧性,把功能性纤维、高端染整、精品制造等关键环节补起来,另一方面,提升协作配套水平,把龙头、代工、专精特新等环节做强,完善供应链金融、现代物流体系、公共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配套,形成“搬”不走的优势;重化板块抓补链,主要是石化产业和机械装备产业,泉州联合石化、中化两大“油头”,重点是延伸“化尾”,把化工新材料、精细化工等环节补起来,这几年抓了乙烯、芳烃等23个重点项目,机械装备方面,这几年机械装备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,2018年达2000亿元。

  抓创新驱动,加快“三个赋能”。生产赋能,通过机器换工,从人工车间到智能车间,2013年开始,泉州全方位推广“数控一代”应用,6年来共推广工业机器人近9000台,建成数字化生产线条、智能车间近百个;近三年,主要推广数字化生产线、智能车间,三年来,泉州的纺织鞋服、建材家居全员劳动生产率分别提升58%和76%。产品赋能,通过融入新技术新材料,薯片芯片都有高科技,在这一轮科技赋能中,泉州大力培育一批专注制造业的本土科技小巨人;平台赋能,通过工业互联网,从传统集群到现代生态圈,近年来,泉州以供应链为纽带,鼓励“大企业建平台、中小企业进平台”,泉州大力扶持原辅材料交易与金融服务、第三方与第四方物流、检验检测和工业设计等新业态,涌现出20多家平台企业。

  抓政企互动,着力“三个关键”。实业导向造,近年来,泉州主要从过去提供土地、用工、资金等传统要素,转向更多提供高端要素、城市和全方位服务,包括教育、医疗、社区等生活服务配套,尤其是大力推动产业工人本地化、实施人才“港湾计划”,较早推行“居住证”制度,还采取了稳控房价8年规划、教育医疗资源提质扩容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等一系列措施;踩准节拍促转型,从过去抓质量、创品牌、促上市,到前几年的机器换工,因势利导,一波一波推动升级;既亲又清,优服务,一方面泉州建设一流营商,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和商事制度,另一方面泉州联系企业做到“不叫不到、随叫随到、服务周到、说到做到”,继续服务好民营企业,夯实作为泉州根基的实体经济。

(责任编辑:admin)